技術文章

Technical articles

當前位置:首頁技術文章水質監測技術對推動改善水環境質量具有重要意義(yi)

水質監測技術對推動改善水環境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更新時間:2020-05-26點擊次數:255
  長江發源於“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脈各拉丹冬峰西南側,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我國主要的飲用水水源之一。
  但隨著我國人口的快速增長以及社會工業的快速發展,長江的水質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汙染。據悉,長江兩岸的取水口有500多個,部分取水口因水質汙染已延伸至江心,長江流域年汙水排放總量多達250多億噸,占全國40%以上。近年來,國家在長江的汙染治理上雖然進行了大量投入,但長江水汙染形勢仍然比較嚴峻。目前長江幹流60%的水體,均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汙染。
  長江水質進一步惡化,嚴重威脅到沿江兩岸人民的飲水安全。飲水安全對沿江城市都是一個非常嚴峻的考驗。有關專家對長江水體進行分析,發現汙染來源主要集中幾個方麵。
  首先是工業廢水與生活汙水的汙染。工礦企業廢水和城鎮生活汙水是長江流域的主要汙染源之一。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用水量的增大,排入江河的廢汙水量不斷增加,據水利部門調查資料顯示,長江流域現狀廢汙水年排放量達256億噸,已超過80年代廢汙水量一倍以上,這些廢汙水80%以上未徑處理直接排入水體,是水體的主要汙染源。
  其次是農業麵源汙染嚴重。農業麵源汙染是長江流域的另一個主要汙染來源,主要包括:化肥、農藥汙染、畜禽養殖業汙染、農業固體廢棄物、農村生活汙水和山林地區徑流汙染等。據有關專家估計,目前長江流域農業麵源汙染物的總量,與工業、城市生活等點源排放的汙染物總量基本上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一”。
  還有航運量激增帶來大量船舶汙染。長江是橫貫我國東西的水上運輸大動脈,航運業十分發達,常年在水上運營的船舶有21萬多艘,這些船舶每年向長江排放的含油廢水和生活汙水達3.6億噸,排放生活垃圾7.5萬噸。另外,因海損事故造成的油品、化學品汙染事件也時有發生,對長江水環境構成了極大威脅。
  水質監測技術也由原來的間斷性監測發展為現在的激動連續監測,監測手段更是利用了衛星遙感監測等多種技術,實現、準確監測。利用水質監測儀器進行水質結果評估,並且及時向地方政府通報水環境質量狀況,及時發布預警信息,對推動地方政府落實水汙染防治責任,改善水環境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盡管我國水質監測設備產業正在快速發展,但仍麵臨諸多挑戰,總的來說,當前水質監測設備發展正經曆從數量擴張向高質量發展的攻堅階段。因此,在水質監測行業不斷呈現新的發展趨勢下,相關環境監測企業也應當不斷加強水質監測技術和產品的科研開發能力,不斷提高工業和裝備水平。在售後服務與運維、品牌差異化建設等更關鍵環節加大投入,才能有利於企業的持續成長,才能在不斷增速的水質監測市場占據更多份額。
  “保護長江,人人有責”這不僅僅是一句口號,綠水青山需要我們每個人的共同努力。企業減少汙染排放,個人垃圾積極分類,長江水質實時監測,並且也希望我國的水質監測技術能有更多的新突破,的守護我國的大江大河!
  長江的水環境質量是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要因素,開展長江水環境保護,修複長江生態,加快建立健全長江流域綜合監測預警體係,已成為推進長江水體保護的迫切需要。